佛教真言圖書室
首頁 佛教簡史 佛陀入滅後經典的集結

佛陀入滅後經典的集結

一、阿含經(尼卡耶)、律、論的集結

第一次集結

世尊一生說法,都是以身做則,隨時指導弟子,並未著書。所以世尊入涅後,有癡比丘反而認為今後將不必在受佛陀說戒約束,而可為所欲為。於是大迦葉尊者,便於佛滅後的第四個月安居期中挑選了五百位上座高僧,在阿闍世王的護持下,於其國內之王舍城南畢波羅窟(一精舍)中,從事第一次有系統的整理佛陀教言。此次共集結了經藏與律藏。經藏部分,由阿難(教團中多聞第一)誦出佛生前之所有教言,經過諸高僧的問難與公認後集成。律藏部分,由優波離(教團中持戒第一) 誦出佛生前之所制諸戒,亦經過諸高僧的問難與公認後集成。經藏共集結了《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四部,合稱為四阿含經。律藏集結《八十誦律》(每日誦律,共八十日誦完)。此次集結,歷史稱為第一次集結


第二次集結

世尊滅度後一百餘年,有毗舍離城的七百比丘集結,歷史通稱為第二次集結。但此次集結和第一次,後面第三、四次的集結,性質全然不同。此次僅就戒律上的十條諍議。而緣起乃因毗舍離城和離城北方的跋嗜城兩城的僧侶違反戒律中的十條,但此二城僧侶卻不以為犯戒。因此有一長老耶舍召集各方上座諸長老齊赴毗舍離城與之論戒。最後,以耶舍這一方高年碩德的僧眾獲勝,毗舍離城和跋嗜城兩城的僧侶應擯斥。雖上座諸長老一方獲勝,但毗舍離城和跋嗜城兩城的僧侶(年青進取者居多)人數較多,於是別為一團,名大眾部。此事也為日後教團的根本分裂種下遠因。歷史稱此事件為「十事非法諍」。


第三次集結

世尊滅度後二百三十餘年,此時印度正是史上最大王朝─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時代。阿育王崇信並保護佛教,所以佛教此一時期相當隆盛。但也有許多外道為獲供養而混入僧團,將外道思想混入經義中,造成教義的混亂。阿育王有鑒於此,想辨別邪正,淘汰外道,乃有第三次集結。此次集結由眾僧所推崇的目犍連子帝主持,與會比丘多至千人,均精通三藏,得三神通,見知純正。此次集結於波睋利佛城歷九個月才完成,經、律、論三藏至此方纔完備。


第四次集結

世尊滅度五百餘年,是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時代,迦王崇信佛法。迦王為求正義,乃招大德尊者五百人,在家優婆塞五百人,於迦濕彌羅集結。此次集結,是以解釋三藏為主旨,所釋三藏各有十萬頌。此次集結有三個特點:一、因迦王信仰有部,故此次是用有部學風來整理三藏。二、此次集結,是以解釋三藏為主旨。三、此次集結已有用文字記載,傳說是刻鏤於金片上,封於石函,不許妄傳於國外。

 

二、大乘經典的集結

上述部派佛教中四次集結主要是《四阿含經》的範疇。而目前大乘佛法所流傳之聖典是另有其集結,至於集結方式、地點與時間,並無正確史料可供考證(印度這國家過去並不太重視歷史)。不過,部份經論中有記載到,佛滅度後,便開始有大乘經典的集結(例菩薩處胎經出經品大智度論卷一百等)。但開始大量而有系統的出現是在紀元前一世紀左右。其可非為初期、中期和後期。初期約從紀元前一世紀左右到紀元後三00年左右。中期約從紀元二五0年到七00年左右。而後期則約從六五0年到一二00年間。


初期經典

初期的經典主要有般若經系如《小品般若》、《法華經》、《華嚴經》、《維摩結》和《無量壽經》。而《大品般若》和《理趣經》則是成立在中期時代。



中期經典

中期經典主要以哲學論述為其特色,或許可以說是以哲學整理方式來進一步開展出其大乘經典。如闡述唯識「阿賴耶識」相關的《解深密經》、如來藏或佛性的《大乘涅槃經》、《如來藏經》、《勝鬘經》、或心相與心性皆論的《楞伽經》等。



後期經典

後期經典則主要是秘密佛教相關經典如《大日經》、《金剛頂經》等。此其經典為適應當時民間信仰而採取以象徵主義、形式表現等來闡述佛教教理。


三、密教經典的集結

密乘亦屬大乘思想的佛教,不過在修行上,有其依止的經典,此類經典的結集,由何人、何時與地點均難考察。純密乘經典最早被傳佈的為《大日經》和稍後的《金剛頂經》,傳說此諸經為法身佛所演說,經集結後,藏於南天竺鐵塔中,佛滅後七百年,龍樹(另一譯音為龍猛)菩薩出世,開鐵塔親禮金剛薩埵,承受大法而傳於後世。但據相關考據,《大日經》應該於紀元七世紀半於西印度完成,而《金剛頂經》初會應該在八世紀初於南印度集成。爾後,陸續被整理出來的經論亦相當大量,並分兩個方向流佈,叫初期之經典由西域傳至中國再到日本,目前主要保留《大日經》系與《金剛頂經》系,開出胎藏界與金剛界思想系統。另一方面,更後出的密典,則有相當程度融入了「大樂思想」與性瑜伽傾向的修行,這些密典約在八世紀後期陸續出現,興盛於中印度與東印度。此類後期經典則經尼泊爾等流傳到西藏後,被集為密“續”(續的用法是十四世紀初布敦大師在其整理的經論目錄中所倡用,目的在於區分顯密經論)。藏傳系統將密續分為四部,即事續部行續部瑜伽續部無上瑜伽續部


大乘經典出現的歷史意義

大乘經典的大量出現與興起,在思想發展上,是有其必然的因緣。因為向來被佛教壓到的婆羅門教,吸取佛教教義後,在學理上大有進展。從佛滅五百年後(西元第二世紀)便開始振興,到佛滅七百年間(第四世紀)其教義組織已然大成。同時部分佛教弟子對墨守嚴肅而較強調個人解脫的部派諸教,有不同的見解。此部分弟子對世尊所傳教法中較為活潑自由、慈悲入世的思想較為偏重,便開始勃興於部份部派教團間。而中期的佛教則開始整理和容合部派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此期大乘相關論典大量出現。而後期佛教,則是為了挽回佛教衰退的情勢。此時印度盛行象徵主義。佛教為了保持其深遠的教理,另一方面又要深入淺出的為大眾介紹。因此,相當程度的融攝了象徵與形式表現。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則不難發現大乘佛教經典出現的軌跡。



回目錄


訂閱最新消息訂閱最新消息 訂閱商品訊息訂閱商品訊息  智邦生活館 虛擬主機2016. All Rights Reserved.